各位先進,當你們在看以下文章時,請先拋棄政黨思想,不然會有人對
我ㄍㄢˋ ㄍ一ㄠ
我執教犯罪學三年以來,只要上過我的課的同學都知道我不喜歡背書,
也不喜歡背法條,但是我喜歡用實例來解釋理論或法條,但就犯罪學而言,
衝突犯罪學一向是我不太喜歡的章節,理由是
1.上課的時候很少相關的社會事件可以讓我舉例,縱使可以舉例,
但是 事件發生已過一段時間,同學們未必能夠想起該社會事件.
2.衝突犯罪學一定要有實例才能解釋清楚
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教材,那就是圍城之戰可以解釋衝突犯罪學
一.衝突的焦點:
(一)政治立場不同:
1.兩岸會談:馬總統與陳雲林的會談,談兩岸交通,經濟問題
2.宣示主權:則為綠營主戰方針
(二)事件引爆點:
1.機場淨空.交通管制.嚴格限制言論自由以及意思表達自由:為避免妨礙到會談氣份,
所以進行限制憲法保障之基本權,國旗也不可以插.
2.擴大議題:綠營一反常態,以限制人民插國旗而擴大紛爭,以肢體語言衝擊執政當局之防鎖線.
(三)公權力過度擴張,引起無法收拾地步:
1.延續執政者立場:警察行政目的已經模糊,會因上級長官之政治立場而影響其行政方法.
2.警察強行進入唱片行禁止唱片行繼續播放(台灣音樂)行為正好引爆在野黨本次訴求核心
(言論自由及表達自由)
3.台灣施行法治已久,人民素養已非民國三十幾年般的愚民,憲法經由廢止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而解凍,基本權保障的教育已經落實在一般教育中,
所以有心人士便可趁機擴大事端.
(四)衝突形成:藉由上述擇重批歷大概可以知道這一兩天的衝突,用衝突犯罪學解釋較為妥適
此時同學可能會問,那一些人到底有啥力量在支持他們與警察對抗?
其實這種叫做團體動力:源自於社會行為而來,主要是說當個人融入這種團體的時候,
他的事理辨識能力會降低,大概在十二歲左右,因為團體所營造的氣份讓參與者
無法以正常且理性的方式來看待事情,也可以說是環境互動關係,
假如同學有參加過直銷的公開大型場合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被直銷公司所營造的環境
(音樂,頒獎,受獎者心路歷程)影響,進而肯定自己總有一天我也會站上頒獎台,
所以善於營造團體動力氣氛的人就是具有領袖的特質,而參加團體動力的人就是執行者,
而且會照著主持者的意思行動 因此同學們應該可以發現是什麼力量支持著那些人,
其實都沒有,只有一種,就是ㄏㄨㄚˋ ㄙㄨㄥˋ
耶,那要如何破解?就是ㄏㄨㄚˋ ㄨㄢˊ 就好了
廷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