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刑法金字塔解題模式之給分指令設定示範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考刑法經典實例題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示範一】

 

本題可以精準測試考生甚至教刑法的老師基本

觀念是否紮實!以及書寫答案時,解題者是否

合乎科學邏輯、循序漸進與架構嚴謹之程度。

 

【經典試題】

甲為詐騙集團的首腦,於東南亞某一國家內設置電話

詐騙的機房,由甲在國內指揮監控整個詐騙行動,並

分別由該詐騙集團的成員乙、丙、丁等人赴該地之通

訊機房,負責行電話詐騙。其以東南亞各國之人為詐

騙對象,所得之詐騙所得,再從東南亞匯回臺灣甲,

爾後再做不法所得的比例分配。其詐騙先後共三百次,

得款新臺幣數億元。後詐騙行為暴露,為當地警方所

偵破,經解送回國,交予我國司法機關處理。試問甲、

乙、丙、丁之犯行應如何處理?

 

【設定給分指令】之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以下給分指令內容共46行,約計2頁之國考答案卷篇幅

  

(一)、本題針對甲、乙、丙、丁之犯行應如何處理,

              首應探究者乃其在外國所為之相關詐騙行為,

              有無我國刑法效力之適用:

       【以鑑定式破題法為本項之標題】

           1按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

                 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刑法(以

                 下稱本法)第4條著有明文。【立論法條】

          2犯罪行為地與結果發生地,不在同一刑罰法

               規效力所及之地域者,學理上稱之為「隔地

               犯」。乙、丙、丁就其在外國因詐騙行為所

               得之金錢,匯回本國,應認我國亦屬犯罪之

               結果地,仍在我國刑法適用之效力範圍內。

            【簡略為考點概念闡析,隨即套入案例事實,

        以充分利用時間與篇幅快速解決先位問題】

(二)、、乙、丙、丁之行為可能成立加重詐欺罪:

          1犯第三百三十九條詐欺罪而有三人以上共同

。。。。。犯之或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

。。。。。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者,

。。。。。為加重詐欺罪。此觀本法第339條之4規定自

。。。。。明。【可能該當名之法條】  

。。。2本法第339條之4第2款所謂:三人以上共

。。。。。之,不限於實施共同正犯,尚包含同謀共

。。。。。正犯。此外,同條第3款 以電信、網路

。。。。。播方式,同時或長期對社會不特定多

。。。。。公眾發送訊息施以詐術之不特定、多數性

。。。。。欺行為類型。

                  【考點概念闡析…簡略說明法條之內容】

。。。3、本題乙、丙、丁基於主觀詐欺犯意之聯絡,

。。。。。進而共同實施以電信通訊、對不特定多數之

。。。。。公眾為本法第339條第2項之詐欺行為,並取

。。。。。得新臺幣數億元,顯已既遂,且均具有違法

。。。。。性與罪責。準此,乙、丙、丁之行為依本法

。。。。。第28條與第339條之4規定,成立加重詐欺罪。

                 【套入案例事實】

          4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先同謀,而由其

               中一部分人實施犯罪之行為者,均為共同正

               犯(大法官釋字第109號)。學理對此稱為

              「共謀共同正犯」。甲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

               思,事先與乙、丙、丁為詐欺犯罪之同謀並

               在國內指揮監控整個詐騙行為,核其性質應

               屬共謀共同正犯,與乙、丙、丁共同成立加

               重詐欺罪。【以考點概念闡析並直接套入

         案例事實之方式,論斷甲之行為】

(三)、1、本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其規範之

                   質,乃針對不特定、多數性詐欺行為。

                   類型應認屬於學理上所稱複行為犯之『同

                   質之多行為犯』。即在特別犯罪構成 要件

                   上,就已預定存有數同種行為(複行為犯),

                   如偽造犯、散佈犯等。準此,行為人縱使

                   反覆為多次該犯罪行為者,仍應論以一罪。

                  【說明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之性質】

              2、承上述,甲、乙、丙、丁所共犯之加重

                   欺行為,縱前後300次,依同質之多行

                   犯理論,僅以一罪而為論斷。此外,甲、

                   乙、丙、丁之行為雖同時充足本法第339

                   條之4第1項第2款與第3款,因均屬本罪之

                   加重條件,該四人之行為論以加重詐欺罪

                   即足之。於此,一併敘明。

              【套入案例事實,形成結論】

結論:本題甲、乙、丙、丁之行為,有中華民國刑法

          之適用,且均成立本法第第339條之4第1項加

          詐欺罪。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解題0956332289

 

倘若你想短期內學會【2016年最新刑法科學精準審題公式】

  並且可以熟練的寫出如本題答案內容之【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這本書!將有你最想知道的所有申論題與實例題之【解題祕密】

                   刑法金字塔型解題模式題庫書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才是基本功!紮紮實實的刑法基本功

      縱橫全台灣國考法律補教老師,只有我的

      基本功與解題實力最強!紮實嚴謹合邏輯

      我!就是要改變全台灣國考生錯誤的習慣

      就是要讓我的學生既大聲且驕傲的說:我

      的老師,就是鬼才明師陳一夫!羨慕吧!

 

【經典題型】

 甲一心想殺死乙,一日見到乙,甲拿出預藏之尖刀

 往乙的心臟部位刺進去,乙當場死亡。試問:甲之

 行為如何論處?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設定給分指令】

  內容約23行,約佔答案卷一頁之篇幅

(一)本題甲之行為,依其題旨可能該當刑法(以

      稱本法)第271條第1項普通殺人既遂罪:

     1.按殺人者,為普通殺人既遂罪。本法第271條

       第1項,著有明文。

     2.甲基於構成要件主觀殺人故意,並為客觀殺人

       行為之著手實行,且產生乙死亡結果。核其甲

       之行為與乙死亡結果間,具有因果關係與客觀

       可歸責性,甲之殺人行為亦實質侵害行為客體

       乙之生命法益。

     綜上所述,甲之行為該當本法第271條第1項普

     殺人既遂罪。

(二)甲之行為該當本法第271條 第1項普通殺人既

      罪,即推定具有形式違法性,依本題所示

      行為顯然不具備法定阻卻違法事由 並有實

      質違法性。準此甲之行為具有違法性。

(三)甲殺害乙之行為,就甲行為當時, 應認甲具有

      責任能力 主觀上亦有不法意識與不為犯罪行

      之期待可能性,是以,甲之行為已具備罪責。

 另外甲之行為亦同時成立本法第271條第3項預備殺人

 罪。惟!依『法律競合理論之吸收關係』,殺人之實

 害行為吸收預備行為,故毋庸再論以本法第271條第3

 項預備殺人罪,於此,一併敘明。

 結論:甲之行為成立第271條第1項普通殺人既遂罪。

本內容援自【刑法四象限上榜技術課程】

 

看完本題之解答,你同意我所說的這句話嗎?最簡單

的題目,最能測出解題者之基本功夫紮實與正確度,

也最能檢閱解題者答案內容是否『架構清楚、循序漸

進、科學邏輯、嚴謹正確,論證有據』。

不信!請各位同學將此題拿給全台灣任何一位國考生,

全台灣任何一位補教老師,哪一個可以寫出如此答案,

不偏題,不長篇大論或簡陋缺欠者,我給他100萬元!

誰說【刑法科學精準審題公式】無用?這就是本公式

之具體活用。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親筆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刑法實例題型之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示範一---     

        解題老師的解題思維與內容

        最能代表他的教學品質良莠

 

【經典試題】

 甲為司法警察,某日其弟乙來電,告知其因故與

 人發生糾紛慘遭毆打,雖不知對方姓名,但已記

 下其車號故要求其兄能予協助,找出該人。甲因

 與監理所職員某丙熟稔,乃委託丙代查之後,將

 該人之住址告知其弟乙。試問:某甲應成立何罪?

 

【刑法科學審題公式之運用】

 本公式運作之第一步驟,即為答題指標之確定與

 分析,接下來則開始審閱題文內容並且『找出行

 為人之行為』,本題甲具有刑法評價意義之行為,

 乃係知乙關於某人的姓名與住址之行為。別小

 看本步驟,因為只有精準的找出正確之行為並鎖

 定,才能避免『文不對題』。其他步驟,為維護

 本課程學員之利益且事涉『商業機密』故暫保留,

 敬請見諒。

 考點:刑法第132條第1項,應秘密之文書、圖

       是否以公務員職務上所知悉者為限?另

       秘密事項之範圍,有無包含傷害乙之某

       的姓名、住址等情事?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設定給分指令】

 給分指令內文計有25行,約佔答案紙1頁又5行之篇幅

 本題,甲之身分顯為刑法(以下稱本法)第10條第

 2第1款,法文所指依法令服務於國家等機關,

 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之公務員。而告知乙關於某

 人住址等之行為有無該當本法第132條第1項公務

 員洩漏國防以外之秘密罪,端視本罪應秘密之事

 物,是否以公務員職務上所知悉者為限以及應秘

 密事項之範圍為何而定:【鑑定式破題法】   

 (一)、按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

       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消息或物品者,

       為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之秘密罪。本法第

       132條第1項,著有明文。

       【可能該當之特別犯罪構成要件】

 (二)、1.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之秘密罪,實務上

         認為本罪只要行為主體是公務員,就其

         應秘密之文書、圖畫、消息等,不論係

         因職務上或非職務關係所知悉、持有若

         有洩漏或交付於他人之行為者,即為本

         罪之所指。此乃基於公務員依法有保守

         政府機關機密事項之義務。

        【考點概念闡析1—公務員職務上所知悉

          者為限否】

       2.又本罪所謂『應秘密』者,解釋上車輛

         交通監理機關因法定權限所知悉或持有

         個人關於車輛使用之車籍、行照等所記

         載的姓名,住址及相關基本資料,事涉

         個人隱私或攸關國家事務,均屬應秘密

         之文書、消息。

         【考點概念闡析2—應秘密事項之範圍】

 (三)、本題,甲具有公務員身分,基於構成要件

       主觀洩漏應秘密消息之故意,客觀為告知

       乙關於政府事務應秘密資料之行為,並已

       實質侵害國家秘密法益,核其行為,自屬

       該當本法第132條第1項公務員洩漏國防以

       外之秘密罪。且依其題旨,甲之行為顯具

       違法性與罪責,洵無疑義。是以,甲之行

       為成立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之秘密罪。

       【套入案例事實,肯定其具有構成要件

         該當性、違法性與罪責,並形成結論】

  結論:甲之行為成立公務員洩漏中華民國國防

        以外之秘密罪。

 

  本內容援自【刑法四象限上榜技術課程】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刑法實例題型之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示範二---

        真正的考生,觀看坊間補習班之擬答

        不是在於比對自己的答案對不對,而

        是在『檢視』自己在面對題目時,是

        否夠冷靜觀察及基礎法學紮不紮實。

 

【經典試題】

 甲是便衣刑警,某日接獲線民通報,有可能是多起

 重大銀行搶案之搶匪乙,即將乘漁船偷渡出境,因

 此,甲開始對乙進行跟蹤並預計加以逮捕。為了跟

 上乙的車輛,甲只好闖紅燈,不幸在十字路口撞上

 機車騎士丙,造成丙下肢受到嚴重壓力而遭截肢。

 而乙為了逃避甲追緝,亦失控撞上路邊號誌燈桿而

 車毀人死。試問如何論處甲的行為?

 

【刑法科學審題公式之運用】本公式運作之第一件

 事『找行為』,本題甲具有刑法評價意義之行為,

 乃係因追緝乙而闖紅燈遂撞擊丙之行為。別小看本

 步驟,因為只有精準的找出正確之行為並加以鎖定

 才能避免『文不對題』,不致寫出如坊間知名補習

 班對該題相當荒誕的『擬答』。

 

 考點:檢視考生的頭腦夠不夠清楚與觀察題目是否

       冷靜仔細。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設定給分指令】 

  給分指令答案內文計28行,約佔答案紙1頁5行之篇幅

 (一)、甲因闖紅燈而撞擊丙致其遭截肢之行為:

       【直接依題旨而為命題】

     1.按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致人重傷

       者,為業務過失重傷害罪。刑法(以下稱本

       法)第284條第2項著有明文。

       【可能該當罪名之法條內容】

     2.本法第284條第2項法文內所稱之『業務』

       實務所見,除從形式外觀可知其所為者屬

       執行職務之行為以外,尚包含實質上行為

       主觀認為係從事職務範圍之事項。準此,

       題刑警甲追蹤乙之行為依其主觀所認,應

       實質業務(職務)範圍內之行為。

       【考點概念闡析---業務之認定】

     3.甲主觀雖非故意撞傷丙,但依照當時客觀環

       境情狀,應注意並能注意之下因闖紅燈而疏

       忽撞擊丙,其具有本法第14條第1項所稱

       構成要件主觀過失且造成丙下肢遭受截肢。

       核其結果應屬本法第10條第4項第4款之『重

       傷害』又甲之行為與結果間具有因果關係及

       客觀可歸責性,故甲之行為該當本法第284

       條第2項業務過失重傷害罪。

     4.甲之行為依題旨顯具違法性並有罪責。

     綜上所述,甲撞傷丙之行為成立業務過失重傷

     害罪。

(二)、甲對乙失控撞上路邊號誌燈桿而死亡之行

      歸責性:

     1.按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本法第

       12條第1項規定甚詳。

     2.依題文以觀,針對乙為脫免甲之追緝而失控

       撞死的結果,甲主觀上並無透過自己追緝行

       為而造成乙死亡之構成要件殺人故意。又綜

       合當時客觀環境因素,甲亦無應注意防止乙

       因脫免追緝進而失控之義務。況就甲之法定

       職務而言,亦不能要求甲自始對乙即不為跟

       蹤行為或見乙提高車速以求脫免時便放棄追

       緝行為。準此以言,甲對乙死亡之結果應認

       不具主觀故意或過失。

     3.另乙之所以會造成車輛失控,其原因乃在自

       己決意逃避甲追緝之行為所致,依『自我行

       為應自我負責』之法理,實無法令甲對乙之

       死亡負任何刑罰責任。

 結論:本題甲之行為成立本法第284條第2項業務

       過失重傷害罪。

 

  本內容援自【刑法四象限上榜技術課程】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 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刑法實例題型之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示範三---

 

        拋開學術 就有分數

    縱使你滿腹學術 若不能精準審出考點,

    文不對題,又有何用?!知道越多學說

    理論,反而易形成冗長贅文,進而偏題

    不如紮實基本觀念,用嚴謹、科學之法

    律觀念將時間專注於熟通『科學精準審

    題公式』與『金字塔型解題模式』更具

    分數實益。別忘了!你的分數來自寫在

    答案的文字。

 

【經典試題】  

 甲、乙兩遊客分別乘坐A、B兩船夜遊於日月潭,

 兩船在潭中相撞,甲、乙兩人分別落水,A船之

 船長丙見死不救;B船之船長丁只救起甲而沒救

 起乙,致乙因而溺死,問丙、丁之罪責?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設定給分指令】

  內容約55行約答案紙2頁之篇幅

(一)、本題丙對甲落水後不予施救之行為,依其

      『見死不救』之題旨以觀,丙主觀上應具

      刑法(以下稱本法)第13條第2項之構成

      件主觀殺人未必故意。惟!丙有無救助

      之作為義務,端視丙對甲是否具備學理

      所稱『保證人地位』而定:【以鑑定式

      破題法為標題】

  1.按對於犯罪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的義

    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

    結果者同。本法第15條第1項著有明文。

    此即不純正不作為犯。

  2.本法第15條第1項法文所稱之防止義務,

    即『保證人地位』,其內容分為保護者保證

    與監督者保證。而保護者保證之發生原因,

    其中有『自願承擔』。即行為人因契約或事

    實上自願承擔保護義務,保護法益不受到任

    何外來風險之危害。不問承擔義務契約有效

    否甚或一時性之承擔均可。

    【考點概念闡析…保證人地位之自願承擔】

  3.丙讓甲搭乘自己之船隻,解釋上應認對甲之

    生命,身體健康法益,具有保護者保證之自

    願承擔地位,對甲落水有救助之可能性而不

    施救助,甲未死亡丙之行為依本法第15條

     1項規定,已該當本法第271條第2項殺人未

    遂罪。其行為依題旨顯具違法性與罪責故丙

    之行為成立殺人未遂罪。另丙之行為亦成立

    本法第294條第1項遺棄罪,通說認應依『法

    律規範競合之吸收理論』僅論人未遂罪即可

    於此,一併敘明。

(二)、1.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犯罪之危險者,負

        防止發生之義務。本法第15條第2項規

        定甚明。學理上對此稱為『監督者保證

        人地位』。

      2.丙與丁之船舶碰撞,造成甲、乙落水,

        性質上屬於危險之前行為,依本法第15

        條第2項,對乙具有監督者保證地位。

        另丙主觀上對乙亦具有構成要件主觀殺

        人未必故意。對乙之落水有救助之可能

        性而不施救,乙死亡,丙之不作為與乙

        死亡間具有因果關係(準因果關係),並

        以實質侵害乙之生命法益。丙之行為依

        本法第15條第2項規定,已該當本法第

        271條第1項殺人罪。其行為依題旨顯

        違法性與罪責丙之行為成立殺人罪。

    綜上所述,丙乃以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依

    本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處斷之。

    【階段性結論】

(三)、1.丁主觀上對乙未為施救之行為,解釋上

        應無構成要件主觀殺人故意,依其情形

        乃屬本法第14條第1項之主觀過失,

        對乙亦具有上述之『保護者保證地位』

        對乙之落水有救助之可能性而不施救,

        致乙死亡,丁乃從事一定業務之人,其

        不作為,依本法第15條第1項,已該當

        本法第276條第2項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

      2.丁之行為該當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即

        被推定具有形式違法性且無法定阻卻違

        法事由,惟!可否以超法規阻卻違法事

        由之『義務衝突』阻卻,實值探討:

     【先肯定具有形式違法性,再指出主要考點】

      (1).義務衝突,乃指行為人在法律上或事

          實上同時存有數個應履行之作為或不

          作為義務,但因能力無法負擔,無法

          履行全部之義務,故履行其一,違背

          其他之情形。

      (2).丁對乙履行監督者保證之作為義務,

          予施救完畢後,依其客觀情形,綜合

          當時所存在環境因素等,應認丁之能

          力無法負擔,進而履行全部之義務,

          故履行其一之義務衝突情形。準此,

          丁對乙之不作為,具超法規阻卻違法

          事由,因此阻卻丁行為之違法性。

結論:本題丙乃以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依本法

      第55條規定,從一重處斷之。丁之行為

      不成立犯罪。

 

  本內容援自【刑法四象限上榜技術課程】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ust yourself-1                             

   刑法實例題型之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示範四---

 

【經典試題】

  A與B想偷取C放置於其住處之保險櫃內的珍藏

 古董,A得知甲知道C的保險櫃密碼,乃向甲打

 聽密碼號碼。甲知 A近日經濟狀況不好,隱隱

 猜中A探知密碼的動機,但為了幫忙A度過經濟

 難關,甲仍將密碼告知A A取得密碼後交予B,

 相約隔日中午下手行竊。不料臨出發前A告知B

 其不擬同行,並勸B不要犯罪。B不聽勸阻,在

 侵入 C之住宅後,於行竊時失風被捕。問甲之

 行為成立何罪?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設定給分指令】   

  答案內文計30行,約佔答案紙1頁8行之篇幅

 本題依其題旨,甲之行為得否依刑法(以下稱

 本法)第30條第1項規定,論以本法第321條加

 重竊盜罪之幫助犯。端視為犯罪行為實行之

 正犯,是否需與為幫助犯罪行為之幫助人主

 觀所欲幫助之對象,完全相同而定:

 【鑑定式破題法】

 (一).1.按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

        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本法第30條第1項,著有明文。

        【立論法條】

      2.本法第30條第1項 法文內容,學理上

        稱為『幫助犯』。幫助犯之成立,行

        為人就『構成要件主觀故意』而言,

        原則上必需具有幫助『他人』實行犯

        罪行為之故意。即主觀上乃以基於幫

        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之意思。客觀上

        為『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幫助行為』

        始足當之。

        【引言---幫助犯成立要件簡介】

      3.承上所言,幫助犯之處罰,只要為幫

        助行為之主體,主觀犯意與客觀行為

        合乎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即可

        成立。易言之,幫助犯就其構成要件

        主觀故意所『認知』或『預見』之幫

        助對象,並不限於『特定人』。只

        正犯因該幫助行為而使自己之犯罪行

        為處於易於實行之狀態者,就可對該

        幫助行為以幫助犯論之。此觀本法第

        30條第1項後段: 雖他人不知幫助之

        情者,亦同。之規範意旨,當可明白。

        【考點概念闡析---幫助人主觀所欲

          幫助的對象應否特定】

 (二).1.本題A與B彼此間具有基於主觀不法所

        有意圖與共同為竊盜行為之犯意聯絡。

        惟!在竊盜行為著手實行前, A完全

        放棄其與B之犯意聯絡,亦未為任何

        竊盜行為之實行。準此,B單獨侵入C

        之住宅而為竊盜行為之著手實行而未

        遂,核其行為性質,應論以本法第321

        條第2項 加重竊盜未遂罪,且為本罪

        之單獨正犯。【套入案例事實:簡述

         A與B之行為性質】

      2.甲主觀上以幫助A為犯罪行為之意思,

        告知A關於C的保險櫃密碼,足見甲主

        觀上有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並希冀

        其能既遂之雙重故意,客觀上為幫助

        行為之實行,雖受幫助者為正犯B,

        然依本法第30條第1項之規範以觀

        之行為已該當本法第321條 加重竊盜

        罪之幫助犯並具有違法性與罪責。

       【套入案例事實:檢視甲之行為性質】

 結論:甲之行為成立幫助加重竊盜罪。 

 

  本內容援自【刑法四象限上榜技術課程】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親筆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刑法申論題型之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基本法律觀念紮實度與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之能力展現

 

【經典試題】

 試述竊盜罪與侵占罪構成要件之主要差異。

 

【科學精準審題公式】

 或許各位會覺得相當奇怪,102年警察特考四等刑法

概要試題,我為何會先選擇此一最常見之『比較差異

性』申論題型,作為首發解題對象呢?因為!本題最

容易測出考生的基本觀念是否紮實,以及有無『精確

審題』與『切合題意(文對題)』之答題功夫!何以哉?

待老師解析給各位明白:

一.關於基本觀念是否紮實之部份:

   題文中所提到之『構成要件』,實質上指的是『特

   別犯罪構成要件』,而刑法分則自第100條到第363

   條所臚列之特別犯罪構成要件,雖各有所指,但是

   其均由『7個基本共通構成要件要素』所組成...即

   (一).行為主體(二).構成要件主觀故意或過失(三).

   客觀行為方式(四).是否需要一定結果發生(五).因

   果關係與客觀可歸責性(六).行為客體(七).侵害

   益之程度---危險或實害。這就是所謂『刑法的基

   本觀念』,當你對此相當熟悉、紮實者,縱使你沒

   讀過或背過『竊盜罪與侵占罪之差異』亦可由此刑

   法的基本觀念,逐一依照邏輯,順利推演而出而非

   從片斷之記憶或瞭解拼命、胡亂的比對,甚至因煩

   憂未讀過或背過而方寸大亂。

二.有無『精確審題』與『切合題意』之答題功夫:

   依審題之慣例,仍從『答題指標』開始分析之。通

   常申論題之答題指標與題文是相同的,本題即為適

   例。『試述竊盜與侵占罪構成要件之主要差異』,

   其中整個審題焦點在於兩罪間『構成要件』之差異

   這下更有趣了,答題指標所顯示的答題方向與範圍

   竟然與上述之『刑法的基本觀念』不謀而合。此時

   基本觀念紮實的考生,見此一關鑑,不由得心花怒

   放,因為藉由『7個基本共通構成要件要素』,一

   一的就竊盜罪與侵占罪之構成要件7個基本共通構

   成要素,加以比較兩者間之不同,就是所謂的答案

   內容。因為出題老師不就是要比較『構成要件之主

   要差異』!因此若未將答案內容之焦點,置之於斯

   縱使熟背此二罪差異的不同點,凡答案內容偏離構

   成要件之差異比較者,均屬『離題』,甚至是『文

   不對題』!

 綜上所述,藉由此一考題,更可以驗證我在授課時,

 一直強調的重要觀念:『國考分數之取得,不在你讀

 過多少學說、理論與實務見解。而是你的基本法律觀

 念是否紮實以及有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能力展現』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設定給分指令】 

  本題之指令內容共28行,約佔答案紙1頁又6行篇幅

 按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

 者,為竊盜罪。又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而

 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為侵占罪。刑法(以下稱

 本法)第320條第1項、第335條第1項分別著有明文。

 由此以觀,竊盜罪與侵占罪均須以『意圖為自己或第

 三人不法所有』為其主觀意念,但是!究其兩罪間之

『構成要件』仍有下列之主要差異:【邏輯式引言法】

 (一).行為主體不同:本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

            其行為主體為一般人。而本法第335條第

            1項、侵占罪必需具有持有他人之物

            定關係者,始足該當本罪行為主體。

 (二).構成要件主觀犯罪故意不同:竊盜罪之行為人,

            其構成要件主觀故意為竊盜故意。

            占則為將持有轉為所有之侵占故意。

 (三).客觀行為方式不同:本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

            罪其客觀行為方式乃以和平的手段,不

            告而取他人之動產。第335條第1項侵占

            罪,則以將合法持有他人之物變成以自

            己不法所有之方式而為支配或處分行為。

 (四).行為客體不同:竊盜罪之行為客體依本法第32

            0條第1項法文所示,乃以受他人監控之

            動產為標的物。而侵占罪則以自己合法

            持有之他人所有之物,為其行為客體。

 (五).侵害之法益不同:竊盜罪所破壞之法益為:受

            他人管領、支配下之個人財產監督法益。

            侵占罪乃侵害個人所有權之完整法益。

    另本法第321條第1項針對竊盜罪之各種特別條件,

    設有加重刑罰之明文,侵占罪則無此一加重刑罰

    的特別規定。於此,一並敘明。【本段論述,可

    寫亦可不寫,全憑考生視當時之考試時間與答案

    篇幅情形,自行決定】

 

 本內容援自【刑法四象限上榜技術課程】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刑法金字塔型解題模式之講解與示範影片

 

       警察特考刑法精準審題

  

         司法特考刑法1-1

 

         司法特考刑法1-2

 

         司法特考刑法1-3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en-b  

104年高考一般行政等民法總則與刑法總則

 訓練團隊之學員運用 金字塔型解題模式  

        親自動筆手寫解題內容

 

  各位明眼之考生,看看受過金字塔題解題模式

  訓練的考生,其所寫出來的『給分指令』內容

  有沒有比本題一般坊間補習班老師所寫之擬答

  內容更合乎法律科學邏輯,更加嚴謹論證有據

  更直擊問題點呢?!學生解題能力都比老師強

 

  104 年高考一般行政、一般民政、人事行政

  之【民法總則與刑法總則】第四題,本課程

  完全命中!!!

   刑法四象限上榜技術課程之第八堂課,

  【第二象限…直擊考點象限】頁第177。

  【第四象限…金字塔型解題架構】頁第185。

 

【題目】  

四、甲、乙一同到墾丁海邊租用香蕉船遊玩,

    當二人駕駛香蕉船來到海中間,突然一

    陣大浪打翻香蕉船,導致船體翻覆,二

    人同時落海。兩人均未穿救生衣,但乙

    在落海時緊急抓住船上浮板一塊,甲見

    到乙有浮板可抓,從乙的後方游泳靠近,

    然後趁乙不注意時,從後奪取浮板。乙

    因浮板被奪,在海上掙扎一陣子,最後

    仍不幸溺斃,甲則自己游上岸獲救。試

    問:甲之行為如何論罪?

 

本題,我們一反傳統,就讓學習【 金字塔型

解題模式 】之學生們,運用本模式,親自以

手寫於答案紙之『給分指令』供各位參考之。

 

                                      

         李○璇同學

   李思璇作業01  

   李思璇作業02   

                                

                 Lee Wan Ju同學

   Lee Wan Ju同學01 

  Lee Wan Ju同學02 

 

                  蔡○萍同學

   

 

 

        張○恩同學

 

 

能透過教學內容,讓學生驚呼:『原來我這麼

  厲害! 我可以戰勝任何挑戰!我以前怎麼都

  知道?!』 才是真正的明師。

懂得運用『技術』來讓學生發現並激發出自己潛能,

懂得運用『技術』來讓自己能輕鬆快樂考出好成績,

方稱『真正的明師』。

           國考鬼才明師陳一夫0956332289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