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犯罪問題焦點》媒體閱聽行為與校園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   聯性


      (本文轉貼自法務部全球資訊網,犯罪問題焦點一欄)



媒體閱聽行為與校園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
董旭英(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王雅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媒體是傳遞消息給大眾的工具,現在大眾傳播媒體的發達,人們接收訊息的方法非常多,但是訊息之中不是完全都是正面的,也有些負面的,若觀念不正確,常造成國中生觀念誤導或偏差的情形發生。

 


人們常於報紙或電視新聞畫面上看到各種社會犯罪問題,例如去年20074月間,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的槍擊案在短短的9分鐘,造成了33人死亡及20多人受傷,是美國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事件(中廣新聞網,2007)。


兒童或青少年在接收到這樣的訊息時,因害怕自己可能成為內容裡的被害人而產生被害恐懼感呢?


根據學者Gerbner et al.1976)的涵化理論和Bandura1971)的社會學習理論,皆支持電視媒體對個體的潛在影響;


涵化的角度來看,長期暴露在扭曲的訊息會影響觀眾對真實社會的看法;以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個體的學習可藉由間接的方式,如果媒體對社會事實做偏頗失真的解讀,或以煽動性字眼感染人們,個體又無法辨別真假,此時個體無法針對事實作出正確的判斷,因而會造成閱聽人的恐懼


所以,傳播媒體扮演著影響人與人之間認知、態度與行為互動的重要角色。而對於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傳播媒體時而有意無意的傳遞社會醜陋的一面,尤其是對國中生而言,較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之下,容易將影像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錯置進而產生不安、焦慮的情緒


又學者李慧馨(1998)指出害怕自己碰到犯罪事件,甚至更害怕自己成為犯罪受害者,此即為犯罪被害恐懼感。換言之,犯罪被害恐懼感係指『個體易受傷害感以及對犯罪評估被害可能性,而產生的一種畏懼或焦慮的不安情緒反應』。


在莊佩容、陳健瑜、管偉筠、簡碧萱等人(2002)的研究指出,由犯罪新聞的報導中,往往塑造女性較易成為受害者的刻板印,故當女性在收看電視犯罪新聞之後,其心生不安的情緒及恐懼感的比例皆高於男性。


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2003a )的研究中也指出,有37%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曾對在新聞中所看到的東西感到害怕或是沮喪,並且擔心這些事會發生在他們或是他們的家人身上,而陌生人之間的暴力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兒童或是青少年的受害者,這類新聞最易引起他們的害怕。


近年來「媒體閱聽」與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相關研究上,大多將媒體閱聽鎖定於「電視犯罪新聞」與被害恐懼感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就不禁要問,只要有看電視就會對青少年產生影響嗎?其他媒體內容、或對媒體之接觸時間、頻率、注意程度與內容接受度是否會有影響?,
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媒體閱聽之「時間」、「頻率」、「內容的注意程度」、「媒體內容接受度」四因素與「國中生之被害恐懼感」之相關性,只有「媒體內容接受度」與「國中生之被害恐懼感」具關聯性,然「時間」、「頻率」、「內容的注意程度」則沒有影響力


亦即國中生在接觸媒體訊息時,對報導內容接受度愈高,其被害恐懼感亦愈高。根據Gerbner1976涵化理論觀點,媒體的作用在賦予各種事物的意義,若長期暴露在充滿暴力、犯罪的訊息中則會影響個體對真實社會的看法,亦即在潛移默化中漸漸認同媒體所建構的觀點,認為自己有可能就是下一個犯罪被害人,並且對外在真實生活感到焦慮、恐懼和疏離。就媒體內容接受度而言,校園暴力、恐嚇、勒索、性侵害等內容對國中生來說,具直接相關、有意義且與其日常生活貼近,使得國中生有較高的接受度,便更容易受其影響,一旦國中生認為自己在校園中隨時都有可能成被害者時便可能提升犯罪被害恐懼感。


而此研究結果亦與Bandura1971)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一致,人類許多的學習行為都發生於觀察他人的行為之後,產生替代性學習效果,在學習過程中,事件除了要能吸引個體注意更要能為其所接受。


就國中生而言,對訊息的接收是具有選擇性的,若犯罪人物或劇情的描述是容易發生在校園裡,使國中生產生一種對犯罪侵害事件的經驗,進而學習到電視中人物處理事情的態度及方式或事後的結果與反應,都可能會造成個體對犯罪事件的恐懼感。


然而從實證的研究分析發現積極注意媒體內容的人經常對其內容的接受度也較高,而當國中生對媒體所提供之校園相關犯罪被害事件內容廣為接受時,即容易產生犯罪被害恐懼感,因此媒體內容注意程度的效應在其媒體內容接受度中即顯現出來。


另外,分析結果也顯示,國中生無論是接觸媒體時間的長短還是次數的多寡並不會影響其被害恐懼感,而媒體內容的接受程度如攸關校園中可能發生的事件才會使國中生產生犯罪被害恐懼感。因此,媒體閱聽是影響國中生犯罪被害恐懼感的因素之一,其「質」比「量」更顯得重要





綜合觀之,在現今台灣的社會中,層出不窮的犯罪事件顯然已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一部份,倘若再經由傳播媒體的大肆渲染製作成〝重口味〞的內容,詳細描繪犯罪、自殺、殘暴等行為,對青少年來說佔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建議各大眾傳媒,勿經常性地重複播放關於犯罪被害的負面消息或畫面,或將整個犯罪被害事件的做法及過程詳細報導,以避免國中生心靈烙印下不安的恐懼情緒及偏差的認知;且留意負面的犯罪消息對學生之影響並對於媒體大肆報導的驚悚新聞都應於事後加強輔導,瞭解學生的想法,並適時予以修正,皆為家長、老師可以努力的方向,以防止國中生有被害恐懼的情形。



參考書目
中廣新聞網(2007)。美國史上最血腥槍擊案維州理工學院33死。2007430日 ,取自: http://w112.news.tpc.yahoo.com/article/url/d/a/070417/1/d0pa.html
李慧馨(1998)。框架害怕犯罪。藝術學報,63175-196
莊佩容、陳健瑜、管偉筠、簡碧萱(2002)。電視犯罪新聞、性別與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研究 。廣播與電視,1999-126
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 2003a ). Children and the news: Coping with terrorism, war and everyday violence. Retrieved August 5, 2004 from http://www.kff.org/entmedia/3210-index.cf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的頭像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陳一夫 國家考試技術上榜團隊

    國考技術上榜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